「狀元粿」在過去的歲月裡,是很普及的下午點心,小時候每到下午三點左右,就會聽到路上傳來伯伯喊著:「狀元粿~」我就會匆匆地從樓上拿著零錢往外衝去,這時候我們一家四兄妹就像競賽一樣,看誰最先跟伯伯報到,最早到的人就能取得第一優先選擇權。
小時候的狀元粿都是現點現做,有花生、芝麻還有肉臊三種口味,因為製作的時間較長,所以早到的人可以先選擇口味,也比其他人早吃到,由於同一時間能製作的狀元粿不多,所以晚到的人都得等上好久,有時候會有些客人不耐久候,狀元粿還沒蒸好就放棄購買而離去,此時販售的伯伯就會將這些被棄單的狀元粿放在攤上的小蒸籠裡,因為已經不是現做,所以他不願意拿出來賣,變成伯伯晚上自己的晚餐。
有一次伯伯從蒸籠裡拿一顆微冷的花生口味免費請我吃,我才意外發現,原來放涼的狀元粿口感更Q,伯伯告訴我,狀元糕靠的是大火蒸,時間也要夠,如此熱吃一個風貌,冷吃又有截然不同的風格。只是人們習慣吃熱的,但卻忘了放涼後還別有風味。然而可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做得如此冷熱皆宜,火侯若不夠大、蒸的時間不夠久,狀元粿一放涼就會硬掉,反而不好吃。
我最愛現在已少見的肉臊口味,做狀元粿的肉臊很厚工,可不是一般肉臊飯、擔仔麵的肉臊都能拿來用,這是完全獨特的一款,必須先用手工將肉剁得非常細碎,然後炒得黑黑的,味道非常香,拌入些許冬瓜糖,吃起來鹹甜鹹甜,煞是迷人,有趣的是肉臊、花生、芝麻三種口味都同一價格,還有誰願意賣如此好費工夫的肉臊口味呀!所以在現實考量下,肉臊口味自然退位消失。
現在的狀元粿口味其實不如以往,過去粿底下的蒂頭部位在製作時會用竹籤挖個小洞,然後塞入小丁點的冬瓜糖,這個講究的動作,能讓蒂頭部位不再只是純在來米的滋味,反而多添增了冬瓜糖汁的香甜味,咬起來香氣與滋味繽紛誘人,然而現在的成本考量與技術上的省略,這小塊冬瓜糖已消失蹤影,狀元粿變得不再這麼迷人,仔細想想,少了這個味道有30年了。
因緣際會,我家裡有製作狀元粿的器具,但每次想到一次只能做幾顆吃還真划不來,所以很少動手,在這裏跟大家分享過去的採訪紀錄。